全温振荡培养箱的使用技巧
点击次数:86 更新时间:2025-07-07
全温振荡培养箱是一种集温度控制、振荡混合于一体的实验室设备,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培养、细胞发酵、酶反应等实验。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设备寿命,以下是其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项,涵盖操作前准备、运行中监控、维护保养等关键环节:
一、操作前准备:确保设备与环境适配
设备检查
外观与结构:检查箱体是否有破损、裂缝,振荡托盘是否平整,固定螺丝是否松动。
电气安全:确认电源线无破损,接地线连接可靠(接地电阻≤1Ω),避免漏电风险。
振荡系统:手动旋转振荡轴,检查轴承是否灵活,无卡滞或异常噪音(如金属摩擦声)。
环境要求
温湿度控制:设备应放置在通风良好、无阳光直射的房间,环境温度控制在15-30℃,湿度≤70%,避免冷凝水影响电路。
空间布局:箱体四周预留至少10cm的散热空间,远离热源(如烘箱、暖气)和腐蚀性气体源(如酸雾、有机溶剂)。
培养容器选择
容器材质:优先使用耐高温玻璃(如锥形瓶、培养皿)或聚丙烯(PP)塑料容器,避免使用金属容器(可能干扰振荡或温度均匀性)。
容器规格:根据振荡托盘尺寸选择容器,确保容器底部与托盘接触面积≥80%,防止振荡时倾倒。例如,250mL锥形瓶适用于直径90mm的托盘。
培养基预处理
灭菌处理:若培养基需无菌操作,提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(121℃,15-20分钟),冷却至室温后再放入培养箱。
pH调节:根据实验需求调整培养基pH值(如微生物培养常用pH6.8-7.2),并用pH试纸或电极验证。
二、参数设置:精准控制实验条件
温度设置
设定范围:根据实验需求调整温度(通常4-60℃),细菌培养常用37℃,真菌培养常用28℃。
均匀性优化:开启“预热模式”30分钟,使箱内温度均匀分布(温差≤±0.5℃),再放入样品。
超温保护:设置超温报警阈值(如比目标温度高2℃),避免温度失控导致样品死亡。
振荡参数设置
转速选择:
细菌培养:150-200rpm(促进氧气溶解和营养混合)。
细胞发酵:100-150rpm(避免剪切力损伤细胞)。
酶反应:50-100rpm(温和混合减少副反应)。
振幅调整:根据容器大小选择振幅(通常25mm或50mm),大容器(如1L锥形瓶)选用大振幅。
振荡模式:选择“往复式”或“旋转式”,往复式适合高粘度液体,旋转式适合低粘度液体。
时间控制
定时功能:设置培养时间(如24小时、48小时),到时间后自动停止振荡并报警。
间歇振荡:若需模拟自然环境,可设置“振荡X分钟-停止Y分钟”的循环模式(如振荡5分钟、停止10分钟)。
三、运行中监控:实时保障实验安全
温度监控
内置传感器:通过数字显示屏实时观察温度,每2小时记录一次数据。
外部验证:定期使用校准过的温度计(如铂电阻温度计)插入培养液中,验证箱内温度与显示值的一致性(误差≤±1℃)。
振荡状态检查
噪音与振动:运行中若噪音突然增大或振动异常,立即停机检查轴承或托盘是否松动。
容器固定:确保培养容器用弹簧夹或绑带固定牢固,避免振荡时倾倒或液体溅出。
气体交换控制
通风口调节:若培养需氧气,适当打开箱体顶部通风口(开度≤30%),避免过度通风导致温度波动。
CO₂控制:若需控制CO₂浓度(如细胞培养),连接外置CO₂钢瓶,并通过电磁阀自动调节(浓度范围0-20%)。
四、维护与保养:延长设备寿命
日常清洁
箱体内部:每次实验后,用75%酒精擦拭内壁和托盘,避免残留培养基滋生杂菌。
通风口:每月用软毛刷清理通风口灰尘,防止堵塞影响散热。
定期校准
温度校准:每半年联系厂家或第三方机构校准温度传感器,确保显示值与实际值一致。
转速校准:每年使用激光测速仪验证振荡转速,误差需≤±2rpm。
关键部件更换
轴承润滑:每2年更换一次轴承润滑脂(如高温锂基润滑脂),减少磨损。
加热管检查:若温度上升缓慢,检查加热管是否老化(电阻值应与标称值一致),必要时更换。
五、安全注意事项
操作安全
禁止在运行中打开箱门,避免烫伤或培养液溅出。若需临时取样,先暂停振荡并降低转速至0rpm。
穿戴实验服、手套和护目镜,防止培养液接触皮肤或眼睛。
样品安全
避免将易燃、易爆或腐蚀性样品放入培养箱,防止火灾或设备损坏。
培养含病原微生物的样品时,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,并遵守相关生物安全规范。
应急处理
若设备报警(如超温、超速),立即停机并检查原因,记录故障现象后联系维修人员。
培养液泄漏时,先切断电源,再用吸水纸和消毒剂清理,避免电路短路。